





澎湃資訊特約撰稿 王宏亮
俄軍戰損評定
自開戰后俄軍空中力量的實質損失無靠譜數字,但經過收集網絡上公開的關聯照片和視頻,并逐個辨別分析,能夠做一個大致的評定。重視以下統計不包括無人機和在地面被擊毀的飛機:
截止到4月4日,俄軍損失了4至8架蘇-25、1至3架蘇-30SM、3架蘇-34、1架安-26和1架蘇-35,總計10至16架固定翼軍機;直升機方面,俄軍損失了3至6架米-8、4至7架米-24/35、一架米-28及4架卡-52,總計12至18架直升機。兩類合計總損失量在22至34架之間。其中直升機能夠認為大部分被肩射防空導彈擊落,預計在12架上下。
關于固定翼飛機的損失原由較難判斷。這些飛機(除蘇-25和安-26外)的重點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超越了單兵防空導彈的攻擊范圍,本來是很難被“毒刺”這般的“低端貨”獵殺,然而俄軍在前兩周的作戰中因空射精確制導彈藥投射量不足,經常運用高價值的超音速戰機直接在超低空投擲非制導彈藥,因此呢亦有被單兵武器擊落的案例。但在戰爭進入第三周后,隨著“察打一體”無人機、空射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的海量運用,這般的冒險作戰方式已然很罕見,超音速戰斗機的損失亦急劇降低。

被烏克蘭便攜式防空導彈擊中的俄軍蘇-25攻擊機。
蘇-25是一個特例,因為飛行速度慢且重點執行低空火力支援任務,能夠推測其戰損有很強可能來自于單兵防空彈。另外,損失的一架安-26確認是由于機械故障。烏軍還曾高調宣傳擊落了一架蘇-35,并且放出了照片,但從該機殘骸的完整度判斷,不排除機械故障墜毀的可能性,有一個機尾在空中起火的墜機視頻日前還難以判斷真假,但機尾殘骸有模糊的小破洞,因此呢亦不排除被采用破片殺傷戰斗部的低空紅外制導防空彈擊落的可能。綜合來看,俄軍被單兵防空導彈擊落的固定翼戰機應在6架上下。兩類合計單兵防空導彈的總戰績約為18架。
需要再次強調,以上統計并不嚴謹,但應該足以勾勒出一個大致的可供進一步分析的輪廓。烏克蘭空軍無在空戰中取得戰果,這是連“基輔大本營戰報”都沒法否認的,因為“山毛櫸”、S-300等中遠程防空系統幾乎被俄軍完全壓制并大部摧毀,事實上烏軍的防空戰果大部分來自近程低空防空火力,占到了總戰績的55%至86%,這顯示烏克蘭的國土防空體系已然事實上被摧毀。
在烏軍的低空戰果中,咱們排除了高炮、車載野戰防空系統等其他手段的可能戰績,一是由于無確鑿的證據證明它們取得過戰果,二是將所有該類戰果所有歸功于單兵防空導彈有助于得出進一步切實可信的結論。
前文已然指出,烏軍持續到貨的“毒刺”多達2700枚,烏克蘭特別有可能是日前全世界除美國外持有現役“毒刺”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期烏軍還持有海量原蘇軍留下的“針”系列單兵防空導彈,保守估計亦有數千枚;另外,德國還宣布援助了2700枚東德遺留的“針”;英國亦援助了100枚“星光”……烏軍持有的單兵防空導彈已達萬枚上下,而她們所取得的戰績卻僅有區區18架,其中“毒刺”又能分到幾架?
對了,有額外的一架戰果能夠確認是“毒刺”所為,3月31日烏軍曾派出兩批4架米-8“敢死”突入重圍之中的馬里烏波爾,試圖接走有些“關鍵名人”,其中3架被擊落,有一架正是被頓涅茨克民兵利用繳獲的“毒刺”擊落的。

英國向烏克蘭供給了“星光”便攜式防空導彈,該導彈擊落了一架俄軍米-28武裝直升機。
低空矛與盾
理論上持有萬枚單兵防空彈并不表率它們都能被有效運用,俄軍對第聶伯河以西的利沃夫、日托米爾、文尼察等烏軍儲藏有海量外援軍備的基地實施太多輪猛烈空襲。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外的單兵防空彈在倉庫中就化為烏有了。其他無被摧毀的外援導彈亦未必能找到合適的發射機會。事實上用單兵防空導彈攻擊敵方戰機永遠是一項危害極高、難度極重的工作。即便是對經常超低空飛行的武裝直升機和攻擊機來講一樣如此。
機載傳感器和火力系統的監測視場、范圍,攻擊距離都比單兵防空系統簡陋的設備強大的多,卡-52K和米-28N等最新款武裝直升機在裝備毫米波雷達后,更加加強了戰場監控能力。同期,從2017年起始,一種名為L370“維捷布斯克”的DIRCM系統越來越多地被安裝在俄軍直升機和攻擊機上。該系統可探測上百千米半徑內來襲的導彈,并自動向導彈攻擊方向發射致盲激光和干擾彈。其采用模塊化結構,各類組件可根據需要選裝在現有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上。
日前“維捷布斯克”系統的重點模塊包含:L370-1掌控單元、L150“粉彩”數字化雷達告警接收器、L370-2紫外告警傳感器、L140“響應”激光告警傳感器、L370-3S數字化有源干擾機、L370-5紅外干擾機、UV-26干擾彈發射器和主動式拖曳誘餌。俄方于高架平臺上對米-8實機的全向實彈實驗中,在發動機運轉的狀況下,“維捷布斯克”系統曾成功干擾了20枚來襲的“針”式導彈。“維捷布斯克”的計算機乃至還能為蘇-25SM3供給Kh-58USh反輻射導彈的火控級數據,且將來蘇-57隱身戰斗機亦會裝備該系統。

被便攜式防空導彈擊中后迫降的俄軍卡-52武裝直升機。
面對這般的對手,“毒刺”們若還想取得戰績其實已然非常困難。除了依靠建筑物、山巒、叢林等遮蔽物掩蓋實施忽然、隱蔽攻擊外,提前設伏于有利陣位,采用海量單兵防空彈集火攻擊目的的戰術亦是烏軍在戰場上經常采用的。那架傳奇的連躲18枚彈的“短吻鱷”顯然就遭遇了這般的攻擊。然而有效組織這般的伏擊并非易事,且即便組織起來了,亦還是很可能被來襲戰機先發掘先摧毀。
不外烏軍亦有戰場之外的優良。盡管烏軍自己的防空指揮掌控體系已被完全癱瘓,但北約卻持有強大的域外戰場監控能力。自開戰敗興,北約每日有3架E-3預警機24小時不間斷沿烏克蘭西北、西部邊境,直至南部海岸線外飛行,同期還有“全世界鷹”無人偵察機、RC-135電子偵察機,地面監聽站、雷達以及偵察衛星即時收集俄軍各類情報,有信息叫作北約搜集的戰術級情報可在2小時內共享至烏軍營級指揮公司。單兵導彈如想在被來襲戰機發掘前先敵開火,是不是能提前將觀瞄系統和導引頭對準敵機來襲方向至關重要,烏軍顯然不具備這般的能力。但有了北約情報的支持,烏軍的單兵防空導彈就有可能發揮出超過其性能本身的威力。
可即便如此,“毒刺”們所取得的戰果仍然太少了。針對持有世界前三空中力量的俄軍來講,其空地火力亦不可能因二三十架飛機的“皮毛”損失而有所削弱,實質上從戰爭進入第三周到俄國防部宣布俄軍進入第二周期作戰后,俄空中力量的覆蓋范圍與打擊強度始終呈升級態勢。

“毒刺”防空導彈。
破解“神話”
最后,讓咱們回到那個源遠流長的傳說?!岸敬獭?981年起始在美軍服役,以后來經過改進的FIM-92C型為例,其最大射程約4800米,最小射程2000米,有效射高3800米,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采用被動紅外/紫外尋的,具備發射后不管能力和必定的抗干擾能力,單套系統的筒彈總重為13.3千克。綜合來看,該型導彈的性能與世界上其他同類同期代制品相比并無尤其明顯之處。
“毒刺”導彈首次參戰是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1986年底,該導彈在阿富汗戰場首次發射,擊落1架蘇軍米-24。截止1989年蘇軍撤出前,美國大約向阿富汗游擊隊供給了約900至1200枚“毒刺”。1993年美國《防空炮兵年鑒》宣叫作“毒刺”在阿富汗共發射340枚,擊落269架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獵殺概率接近80%——“神話”就此誕生。
然而針對這個數字外界始終廣泛持保存態度。蘇軍方面資料表示,1987至1988年她們損失了35架固定翼飛機和63架直升機,其中1987年損失了52架,而這兒面僅有14架單兵防空導彈導致的損失。另一第三方信源則指出“毒刺”在全部阿富汗戰爭中(1986至1989年)的總戰績為74架,僅為美方頒布戰果的27.5%。

常在低空活動的蘇-25攻擊機經常遭到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攻擊,但“皮糙肉厚”的蘇-25經常能帶傷安全返回。
而“毒刺”對阿富汗整體戰局的影響就更微不足道了。首要其參戰太晚,1986年的阿富汗戰爭對莫斯科來講早已進入“垃圾時間”,政治局始終在等一個不那樣丟面子的機會或借口撤軍?!岸敬獭弊畛鯀鸬膸讉€月里的確發揮了必定的戰術功效。不外蘇軍火速就找到了克制辦法,包含廣泛加裝紅外告警系統、投放紅外干擾彈、高空突防等辦法,這些辦法明顯降低了“毒刺”的獵殺效率。與此同期,針對游擊隊在蘇軍機場邊設伏攻擊起降狀態的低速運輸機的戰術,蘇軍飛行員降落時亦越來越多的采用高空進場后急降的“暴力”操作方式來躲避“毒刺”,效果亦不錯。
游擊隊最后的結論是“毒刺”亦許能夠迫使蘇聯直升機和攻擊機從更高的高度實施攻擊,從而降低蘇軍戰機的攻擊精度,但亦僅此罷了。它并無比重機槍、防空機炮或RPG等簡陋防空武器取得更加多戰果,乃至在蘇軍于1989年撤出后,喀布爾政府軍仍然能依靠本國有限的空中力量多次挫敗游擊隊攻勢,可見,面對更弱對手的“毒刺”還是難以起到限制敵方空軍的功效。
責任編輯:網友投稿謝瑞強 照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丁曉